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外科学教学精品课程 第七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

时间:2009-11-24 17:07来源:外科主治医师考试 作者:lengke 点击: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在短时间内尿量减少,代谢产物不能及时被清除,从而产生氮质血症(azotemia),水和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失调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称之为急性肾功能障碍(acute renal dysfunction ARD),严重时发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ARF可以单发,也可以是MODS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病因与分类 根据不同的发生原因,通常将ARD分为以下三类。
(一)肾前性: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容量减少,如大出血、休克、心排出量下降等所引起的肾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引起的少尿等。初期,肾本身尚无损害,属于功能性改变。但若不及时处理,可发展成急性肾小管坏死。
(二)肾后性:由尿路梗阻引起,见于双侧输尿管结石,前列腺肥大,盆腔肿瘤压迫输尿管等,肾盂尿不能完全排出,影响肾小球过滤,导致肾功能障碍。解除梗阻后,肾功能即可完全恢复。若梗阻时间过长,则可继发肾实质损害而导致肾性ARD。
(三)肾性:各种原因引起的肾本身损害,急性肾小管坏死是其主要形式,约占3/4。主要损害是肾缺血和肾中毒。肾缺血的原因有脱水血浓缩、大出血引起的血容量不足、感染性休克、血清过敏反应等。肾中毒主要是药物毒性引起,常见的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重金属如铋、汞、铅、砷等,其他药物如放射诊断用的造影剂、抗病毒药阿昔洛韦、抗肿瘤药顺铂、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等,生物性毒素如蛇毒、鱼胆、蕈毒等,有机溶剂如四氯化碳、乙二醇、苯、酚等。大面积烧伤、挤压综合征、感染性休克、肝肾综合征等既可造成肾缺血,又可引起肾中毒性损害。
二、发病机制
(一)肾缺血 当肾血流量减少时,肾灌注压力下降,肾小球滤过率(glumo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随之下降。GFR在一定动脉压变化的幅度内可自行调节,当收缩压下降至90mmHg (12KPa) 以下时,GFR开始降低,降低至60 mmHg (8KPa)时,GFR减少到正常的1/2 . 在肾缺血24-48小时后,即使血压上升至正常,肾功能也不能重新恢复,因为还有其他因素参与这一过程,比如内毒素和低血流灌注,能促使肾小管内皮细胞产生具有强力收缩血管作用的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内皮素、血栓素,加压素等,并抑制内皮细胞释放扩张血管物质,如前列腺环素、一氧化氮等,均对肾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二)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肾受毒性物质损害或持续性缺血,使肾小管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脱落的粘膜、细胞碎片,在腔内形成管型,造成肾小管堵塞,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及破坏,还可以使肾小球滤过液发生“逆向渗透”,均进一步影响了GFR。此外,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后,可以导致代谢障碍性钙内流,使胞浆内钙离子明显增加,激活了钙依赖性酶,如一氧化氮合酶、钙蛋白酶(Calpain),磷脂酶A2(PLA2)等,加重了肾小管损害。
(三)肾小管机械性堵塞 除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造成肾小管堵塞外,严重挤压伤产生的肌红蛋白,特别是误输异型血,造成溶血,产生大量血红蛋白,均可导致肾小管堵塞,影响GFR。
(四)缺血一再灌注损伤 种种原因引起肾缺血,使肾功能受到损害,但一旦血供恢复后,反而进一步造成肾损害,即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是,肾血供恢复后,肾血管内皮细胞可产生大量各种氧自由基(OFR),引起脂质过度氧化,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钙的流入增加,影响细胞功能,加重了肾实质的损害。
(五)药物和感染引起间质性肾炎 某些抗生素可以并发急性间质性肾炎,以?-内酰胺(包括头孢霉素)较为常见,其次为利福平、磺胺增效剂等。某些细菌、真菌或病毒性感染也可以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肾间质血管周围有T淋巴细胞浸润。这种间质性肾炎引起的肾功能衰竭,一般病程短暂,经适当治疗后,肾功能可以恢复。
三、临床表现
尿量明显减少是肾功能障碍最突出的表现。成人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为无尿 (anuria),100~400为少尿(Oliguria),完全无尿(尿量为0)仅见于完全性尿路梗阻和肾皮质坏死、肾血管栓塞等。但尿量并非判断有无ARD的唯一指标,有时尿量超过400ml,但血中肌肝、尿素氮却进行性升高、称之为非少尿型ARD,多见于使用肾毒性抗生素导致的部分肾损害,引起的全身性病理生理变化较轻,预后相对较好。
少尿型ARD在病理上有肾小管坏死和修复两个阶段。临床表现可分为两期:
(一)少尿或无尿期:一般为7?14天,可持续1个月。少尿期越长,病情越重,是整个病程的主要阶段。因体内蛋白代谢产物不能经肾排出,导致氮质血症。血中尿素和肌酐迅速升高。另外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是ARF更为突出的表现。
1、体内水分积蓄:或称水中毒,软组织明显水肿,循环负荷增重,易导致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等。出现恶心、呕吐、心悸、呼吸困难、头晕、嗜睡,甚至昏迷等症状。
2、高钾血症: 正常人90%的钾离子经肾排泄。肾功能障碍时肾脏不能排钾,若同时有严重挤压伤、烧伤或感染,分解代谢增加,细胞内大量钾释出;酸中毒也可使细胞内钾进入细胞外液,加重高血钾症。几乎所有ARF时都伴有高血钾症,血钾开始升高时并无明显临床表现,逐渐出现乏力、胃肠道动力障碍,血钾升高至6.0 mmol/L时,心电图可以发生改变,T波高尖,随之P波变窄,最后QRS波变宽,严重时可引起心跳骤停。
3、高镁血症:正常情况下,60%的镁由粪便排泄,40%由尿液排泄。在ARF时,血镁与血钾呈平行改变,因此当有高钾血症时必然有高镁血症。高镁血症引起神经肌肉传导障碍,可出现低血压、呼吸抑制、肌力减弱、昏迷甚至心脏停搏。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QRS增宽,T波增高。
4、低钠血症和低氯血症:低钠血症往往由于水潴留、血浆稀释引起。缺氧和能量不足使钠-钾泵停止转运,细胞内钠不能泵出,可致血钠含量下降。因氯和钠往往成比例丢失,低钠血症通常伴低氯血症。若同时有大量胃液丢失,则氯比钠丢失更多。
5、高磷血症和低钙血症:60~80%的磷转向肠道排泄时,与钙结合成不溶解的磷酸钙,出现低钙血症。低血钙可引起肌肉抽搐,并加重高血钾对心肌的毒性作用。
6、代谢性酸中毒:是ARD少尿期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之一。发生原因是:① 酸性代谢产物如硫酸盐、磷酸盐等不能经肾排出,② 肾小管吸收HCO3-障碍,③ 机体循环障碍导致无氧代谢,产生大量的丙酮酸和乳酸。表现特点是呼吸深、快,呼气带有酮味,面部潮红,并可出现胸闷、气急,乏力、嗜睡及神志不清或昏迷,严重时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甚至发生心脏停搏。
(二)多尿期:每日尿量增至400ml以上,即进入多尿期,可达3000ml以上。一般历时14天。尿量增加有三种形式:①突然增加,②逐步增加,③缓慢增加。如尿量缓慢增加至一定程度后即不再增加,提示肾有难以恢复的损害,预后不良。一般说来,在开始一周内,因肾小管功能未完全恢复,尿量虽有所增加,但尿素氮、肌酐和血钾仍继续上升,属于少尿期的继续。当肾功能逐渐恢复,尿量大幅度增加后,可造成脱水,由于电解质的大量排出,出现低血钾、低血钠、低血镁等现象。多尿期仍有一定的危险性,有时延续数月。
四、诊断
(一)病史和体格检查。注意了解原有的疾病及病情,引起低血压的原因,询问是否输过血,有无溶血反应,是否用过主要经肾排泄或有肾毒性的药物。体检注意水潴留体征,如颜面和肢体有无软组织水肿,颈静脉有无充盈,测定中心静脉压有无血容量过多,肺听诊有无湿啰音。
(二)尿量和尿液检查。危重病人,应留置导尿管,精确记录每小时尿量。注意观察尿液物理性状,酱油色尿液提示有溶血或软组织严重损坏。检测尿比重,肾前性ARF表现为尿比重增加,正常血浆比重1.020以上。肾性ARF,尿比重可与血浆相等,即等渗尿,尿比重恒定于0.010~1.014之间。尿镜检,可见粗大,颗粒管型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称肾功能衰竭管型。表明有急性肾小管坏死。
(三)肌酐和尿素氮 血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Cr)常作为诊断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BUN为2.9~7.5mmol/L, SCr男性为53~106 ?mol/L, 女性为44~97 ?mol/L,。ARF时,BUN和SCr呈进行性升高, 前者每日升高3.6~7.1 ?mol/L, 后者升高44.2~88.4 ?mol/L。若BUN升高较SCr明显,提示有高分解代谢存在,常见于严重烧伤及全身严重性感染。
(四)辅助检查及肾功能试验:有助于鉴别不同类型的ARF。
1、补液和利尿剂试验:补液试验可鉴别急性少尿型肾衰与血容量不足引起的少尿。心肺功能不全者不宜应用。将5%葡萄糖液250~500ml在半小时内静脉输入,若尿量增加、尿比重降低,为血容量不足引起的少尿。反之,可能为肾性ARD。利尿剂试验可鉴别肾前性ARD和肾性ARD。若血容量已补足,尿量仍少者,可试用50~100ml 20%甘露醇在10~15分钟内静脉注入,若尿量增加至每小时40ml,多为肾前性ARD,尿量不超过40ml/h,则3小时后再重复1次,仍无反应者多考虑为肾性ARD。如仍需使用利尿剂,可改用速尿20~40mg,溶于50%葡萄糖液20~40ml内静脉推注,尿量仍无增加者,按肾性ARD处理。
2、肾衰指标:
滤过钠排泄分数(FENa)% = 尿Na /血Na (Una/Pna) × 血肌酐/尿肌酐(PC r/UC r) ×100 .
肾衰指数(RFI) = Una ×(PC r / UC r)。
RFI的结果基本与FENa相似, 即使尿量超过500ml/d, 如FENa和RFI均?1,仍提示为肾性ARF。
3、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如发现肾盂、肾盏或输尿管扩张即可诊断肾后性ARF。因造影剂对肾有毒性,故一般不做泌尿系造影。磁共振成像(MRI),可看到明确的梗阻部位及梗阻以上积水的图像,有条件时可采用。
五、治疗
肾前性ARD,如能早期去除发病原因,肾功能很快即可恢复,如发展到肾性ARD,而又迟迟未能去除发病原因,则肾功能难以恢复,成为ARF。肾后性ARD根本治疗在于缓解尿路梗阻,越早缓解越好。有关肾性ARD的治疗如下。
(一)少尿期治疗
1、利尿剂:早期应使用大剂量速尿(1?3g/d)等利尿剂,以增加尿量。适用于肾小管损害较轻的病人,速尿与小剂量多巴胺(0.5 ?2?g/ kg ? min)联合使用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可增加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
2、限制水分与电解质摄入:精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量出为入,以当天实际体重减去0.5㎏计算为宜。根据“显性失水+非显性失水 ? 内生水”公式计算每日补液量,宁少勿多。通过中心静脉压或肺动脉楔压监测血容量状况。高血钾是少尿期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首先在于预防,严格控制钾的摄入,禁食含钾高的食物如果汁、肉类、鲜蘑菇等,避免输用库血,禁用青霉素钾盐等含钾药物,纠正酸中毒。当血钾超过5.5 mmol/L时,应考虑给予10%葡萄糖酸钙20ml静脉缓慢注射,以钙离子对抗钾离子对心脏的毒性作用;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100ml或25g 葡萄糖及6u胰岛素,可使钾离子进入细胞内而降低血钾;口服钙型离子交换树脂与钾交换降低以血钾浓度,也可口服树脂15克加山梨醇30克,或树脂30克加山梨醇200ml保留灌肠30~60分钟,山梨醇可引起腹泻、有助于钾离子排出。低钠血症与低钙血症往往由于水潴留、血浆稀释引起,一般不补充钠盐,血钠维持在130mmol/l左右即可。注意钙的补充。
3、营养支持:补充足够的热量及蛋白质,可以减少蛋白分解代谢,减缓尿素氮和肌酐的升高,减轻代谢性酸中毒和高血钾。每日摄入40g蛋白并不会加重氮质血症,以尿素氮和肌酐之比不超过10:1为准。还需注意维生素的补充。
4、纠正酸中毒:ARF所致酸中毒发生过程常较缓慢,并可通过呼吸进行代偿,不需紧急处理。在有严重感染、创伤或循环功能不全时,酸中毒发展迅速而严重,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不易纠正,且可增加水负荷。血液滤过是治疗ARF所致严重酸中毒的最佳方法。
5、预防和控制感染:是减缓ARF发展的重要措施。静脉通路、留置尿管、气管内插管等都可能是引起感染的途径。需用抗生素时,应避免使用肾毒性及含钾药物。
6、血液净化: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血液净化(hemopurification),其指征是:① 血肌酐超过442?mol/L;②血钾超过6.5mmol/L; ③ 严重代谢性酸中毒,④ 严重氮质血症;⑤明显水中毒症状和体征等。根据情况采用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或持续肾代替治疗。
(二)多尿期的治疗
多尿期之初,尿量虽有所增加,但肾的病理改变并未完全恢复,病理生理改变仍与少尿期相似,当尿量明显增加时,又有发生水、电解质失衡的可能;这一阶段全身情况仍很差,水电丢失,蛋白质营养不足,体质虚弱,易于感染,仍需积极治疗。一般补充前一天尿量的2/3或1/2,呈轻度负平衡而又不出现脱水现象即可。根据电解质补充。当尿量超过1500ml时,可适量口服钾盐,当尿量超过3000ml时,应补3~5g/d,适当补充胶体可以提高胶体渗透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招生方案 | 免费试听 | 报名演示
课件更新 | 网校介绍 | 答疑周刊
网校学员——快速注册通道
卫生资格考试培训

外科主治医师考试视频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