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外科学教学精品课程 第十一章 围手术期处理(4)

时间:2009-12-01 15:37来源:外科主治医师考试 作者:lengke 点击:
  
第三节 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术后并发症(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的防治是术后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一般并发症和特殊并发症。一般并发症在各种手术都可能发生,特殊并发症与手术方式相关。本节主要讨论术后一般并发症的防治。
一 、术后出血 分外出血和内出血两类。常见原因为术中止血不完善、原痉挛的小动脉舒张、结扎线脱落、或病人凝血机制障碍等。覆盖切口的敷料被血渗湿,应疑有切口出血。打开敷料检查切口,如有血液持续涌出,或在拆除部分缝线后看到出血点,可明确诊断。腹部手术后如腹腔引流持续流出血性液体,每小时引流量超过100ml,提示腹腔内出血;但如出血量较少,尤其是没有留置腹腔引流物者,早期表现并不明显,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疑有腹腔内出血者需施行腹腔穿刺术以明确诊断。胸部手术后胸腔引流管持续流出血性液体,每小时引流量超过100ml,提示胸腔内出血,拍胸部X线片可显示胸腔积液。术后病人烦躁,在无高热、无心脏疾患等情况下心率持续增快,中心静脉压下降,低于5cmH2O,每小时尿量少于25ml,为出血性休克的早期表现,在输给足够的血液和液体后,休克征象和检测指标无明显好转或继续加重,提示内出血。术后胃肠道出血还表现为呕血和黑便。
预防和治疗:术中严格止血,结扎可靠,关闭切口前应彻底检查术野和切口,确认无出血点。确诊为术后出血者应及时再次手术止血。
二、术后感染 由于手术、麻醉的打击,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术后感染。常见部位在切口、肺部、胸腹腔、泌尿系,以细菌感染最为常见,霉菌、病毒感染也可以发生。
1. 呼吸系统感染 多见于老年人、长期吸烟和慢性肺部疾患的病人。这些病人全身抵抗力减弱,术后因呼吸活动受限,肺泡和支气管积聚分泌物不易咳出,容易堵塞支气管,引起肺不张。表现为发热、呼吸和心率增快,颈部气管可向患侧偏移,胸部叩诊在肺底可发现浊音或实音区,听诊可发现局部湿性啰音、呼吸音减弱、消失或闻管性呼吸音。血气分析示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胸部X线检查可出现典型征象,可明确诊断。并发感染时体温明显升高,白细胞和粒细胞计数增高。
预防和治疗:有吸烟习惯的病人术前2周停止吸烟。呼吸道感染者待有效控制后才能手术,尽可能不用吸入麻醉。术中注意随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术后鼓励病人作深呼吸和早期活动,协助病人咳痰,对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应用蒸气雾化吸入和口服祛痰药;如痰量过多又不易咳出者可经支气管镜吸痰,呼吸困难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便于吸引痰液。对已发生肺部感染者应选择有效抗生素治疗。
2. 泌尿系统感染 常见为急性膀胱炎,上行感染可引起肾盂肾炎。尿潴留是导致泌尿系感染的基本原因。急性膀胱炎一般无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部分病人可有排尿困难。尿液检查见较多的红细胞和脓细胞。急性肾盂肾炎多见女性病人,主要表现为发冷发热、肾区疼痛,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段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和细菌。应作尿液培养以明确病原菌,为选择有效抗生素提供依据。
预防和治疗:术后指导病人自主排尿,及时处理尿潴留。保持排尿通畅和充分尿量,根据尿培养结果及时应用有效抗生素。
3. 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的原因除细菌入侵外,还受血肿、异物、局部组织血供不良,全身抵抗力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术后3~4d,切口疼痛不减轻甚至加重,严重者可伴体温升高,脉率加快,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提示切口感染的可能。检查切口可发现红、肿、热、痛,或者有波动感等。必要时可局部穿刺,或拆除部分缝线,用血管钳撑开观察。有分泌物者应取标本送细菌学检查。可明确诊断并为选择有效抗生素提供依据。
预防和治疗:加强术前处理,提高病人抗御感染能力。术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手术操作轻柔,尽量避免组织损伤,严格止血。切口早期炎症,应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和局部理疗,促进炎症的吸收。已形成脓肿者,应切开引流,待创面清洁时行二期缝合,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三、切口裂开 部分病人由于营养不良、组织愈合能力差、切口张力大、或缝合不当、切口感染等原因,在一定诱因下切口可全层或部分裂开。切口裂开多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以腹部和肢体邻近关节部位较为多见。切口完全裂开时,可见血性渗出液浸湿敷料和腹腔内容物脱出,部分裂开时皮肤缝合虽未裂开,但深层组织完全或部分破裂。
预防和治疗: 缝合切口时应在良好麻醉、肌肉松弛的条件下进行,避免强行缝合造成组织撕裂。对估计发生术后切口裂开可能性大的病人,在依层缝合腹壁的基础上,加用全层腹膜减张缝合。术后及时处理腹胀,病人咳嗽时最好平卧,避免腹内压骤然增高。腹部手术后用腹带加压包扎腹部。切口完全裂开时,应立即用无菌敷料覆盖切口,送手术室在良好的麻醉下重新行减张缝合。切口部分裂开应视具体情况及时处理。
四、胃肠漏、胆漏、胰漏 胃肠道手术,胆道手术或胰腺手术中由于医源性损伤、吻合口缝合不当、或由于全身营养不良、局部血运不良等原因,术后3~7d可能发生胃肠漏、胆漏、胰漏。术后腹腔引流液骤然增多,为胃肠液、胆汁或清亮的胰液,应考虑术后胃肠漏、胆漏或胰漏的可能。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和引流液的情况。如漏出液少,引流通畅,可不出现明显的腹膜炎症状;如漏出液较多,引流不通畅,尤其是胆汁和胰液漏出,可导致局部或弥漫性腹膜炎,出现腹痛、腹胀、发热等症状,并有局部或全腹压痛及反跳痛等体征。上腹部术后漏出液积聚在膈下,可继发膈下积液和感染,临床上出现发热,腹胀,上腹胀痛等表现。
预防和治疗:术前准备充分,术中避免组织损伤和缺血,胃肠吻合,胆肠吻合,胰肠吻合操作规范,是避免术后发生胃肠漏,胆漏、胰漏的基本措施。对于手术创面较大,估计有渗漏可能者,术中应放置引流管,以便术后观察和处理。对发生胃肠漏、胆漏、胰漏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处理。对腹膜炎较局限、全身反应较轻者,可在严密观察下行保守治疗,应禁食,持续胃肠减压、保持引流通畅,加强营养支持,不宜进食者应用全肠道外营养,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应用善得定可减少消化液的分泌,促进漏口的愈合。如腹膜炎明显,或引流不通畅,全身反应严重者,应及时再次手术。
五、褥疮 老年、衰弱病人术后长期卧床容易发生褥疮。早期背部、骶部、足跟后皮肤潮红、脱皮,如不及时处理,逐步发展成皮损、溃疡,因局部血运不良、愈合能力差,往往经久不愈。
预防和治疗:对术后不能早期下床活动的病人应定期翻身,受压部位使用橡皮气圈或棉圈,每天用热水擦洗一~二次,并用50%酒精按摩褥疮好发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一旦发生褥疮需每日换药,清洗伤口脓性分泌物,清除坏死组织、外敷锌氧膏或磺胺嘧啶银霜,复盖上凡士林油纱和敷料,以预防伤口感染,促进肉芽生长,加快伤口愈合。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招生方案 | 免费试听 | 报名演示
课件更新 | 网校介绍 | 答疑周刊
网校学员——快速注册通道
卫生资格考试培训

外科主治医师考试视频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