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外科学教学精品课程 第六章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2)

时间:2009-11-24 17:06来源:外科主治医师考试 作者:lengke 点击:
  
第二节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一、机体对损伤的生理性炎症反应
机体的自身防御能力通常基于三个方面:①外部的屏障,阻止入侵和组织损伤;②非特异性系统阻止外来的病原体;③抗原特异的对外来病原体的应答。炎症是机体遭受机械、化学和微生物等损伤时最初的非特异反应,炎症是快速、高度放大、良好控制的体液和细胞应答:通过对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激活,补体、激肽、凝血和纤溶级联反应先后被触发。这种局部的炎症反应只要被调控在适当的强度,通常是有益的。
炎症时局部通常出现四个主要的变化:血管扩张、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细胞激活/粘附和凝血。血管扩张和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增加损伤局部组织的氧和营养物的供应,并产生红、肿、热、痛四个典型的表现。
细胞因子是炎症时主要的生理信使,包括TNF、IL-1、IL-6和IL-8等,多形核白细胞(PMNs)、单核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是炎症反应主要的效应细胞。各种损伤激活白细胞、内皮细胞被激活,表达大量的粘附分子和受体,粘附分子表达的增加使微循环中的血细胞由“轴流”变成“边流”,出现血细胞附壁、集聚,继而发生凝血级联反应,形成局部微血栓,从减少血液的丢失,限制损伤进一步扩散,在生理上起到隔离炎症区域的作用。
二、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变化
正常情况下,机体对损伤应激产生一系列的心血管和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如:增加心率、心输出量、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抗利尿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释放增加。炎症主要的代谢改变表现为:初有氧消耗增加,通过代偿,尚能维持适当的氧输送,氧债加大,代偿不足则无氧代谢增强,乳酸等代谢产物集聚,血管阻力下降。如果无再一次的损伤打击,机体的局部和全身的炎症反应在损伤后的数天内逐渐消退,但也可延续7-10天。在临床上,自发的尿量增加,使第三间隙液体减少,心率和体温呈下降趋势,预示着炎症反应渐退。
局部的炎症反应是机体损伤的保护性反应,如过度激活或炎症反应加重,常导致过度的全身炎症反应,即为SIRS。导致SIRS的原因包括两类:①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发;②非感染性病因诸如出血性休克、缺血、多发性创伤、组织损伤、急性胰腺炎、中毒、烧伤及药物热等同样可以引发。?
Bone将SIRS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1)第一阶段,针对损伤局部的炎症反应,在局部环境中产生少量的细胞因子,有利于创伤的修复和募集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2)第二阶段,少量细胞因子从损伤局部被释放到循环中,以增加局部的炎症反应:包括募集白细胞和血小板,刺激生长因子产生、启动急性相反应等,同时通过促炎介质和抗炎症介质之间的平衡,使炎症反应严格地被控制在适当的状态,直到损伤恢复。(3)第三阶段,此时,促炎介质和抗炎介质不能达到平衡,细胞因子的主要效应不是保护而是破坏作用,全身炎症反应开始启动,大量的炎症介质触发神经体液反应,同时丧失了微循环的完整性,并造成远处终末器官的损伤。
SIRS时机体出现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复杂的相互作用,由炎症介质和效应细胞间的作用,导致潜在的破坏性效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激活:细菌及其细胞壁成分、病毒、真菌、组织细胞碎片等物质均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TNF、IL-1、IL-6和IL-8等细胞因子, 内皮细胞被激活,表达大量的粘附分子和受体,导致白细胞、血小板粘附到内皮细胞上,出现血细胞附壁、集聚,继而引发凝血级联反应,形成局部微血栓,除了机械性阻碍微循环的血流外,还能损伤内皮细胞间的连接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而集聚的白细胞和血小板裂解后又产生新的炎症介质,包括前列腺素、白三烯、激肽、PAF、 NO、 活性氧自由基等,这些介质影响血管张力和渗透性,引起循环障碍,并使炎症反应放大。激活的多形核白细胞(PMNs)逸出血管外释放氧自由基和溶酶体酶等,可介导组织的损伤。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激活是SIRS时病理生理改变的重要基础。
2 、外周血管扩张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失控的全身血管扩张,常导致持续的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和低血压。而全身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则导致血管外第三间隙液体的集聚。再有心肌收缩力的抑制(NO的旁分泌、心肌抑制因子等),往往使低血压病人的液体复苏十分困难,容量的丢失和外周血管的低张力往往抵消了心血管系统的代偿,造成感染性休克,最终造成终末器官的低灌注、水肿、无氧代谢和器官功能障碍。在肺部,血管通透性的增加,血管外组织含水量的增多,与ARDS的发生密切相关。
3 、微血管内的凝血:血细胞附壁、集聚,形成微血管内凝血,继而触发了凝血-纤溶的级联反应,是导致DIC和休克的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
另外,炎症介质还可以导致机体和细胞营养代谢发生显著的改变,这些变化与器官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如:发热、高代谢、高分解、以及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代谢障碍。如果病人遭受“二次打击”,(如感染、休克、缺血和缺氧等),SIRS的过程可明显加重,并加速造成终末器官的低灌注和功能障碍,最后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第三节、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的炎症介质
炎症介质(Inflammatory mediators)是指在各种损伤因素的作用下,由局部组织细胞或血浆产生、释放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活性物质(化学介质)和生物活性物质(细胞因子)。外源性的介质有细菌及其产物(内毒素等);细胞源性的介质包括细胞因子、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溶酶体等;血浆源性的介质包括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纤溶系统等。炎症介质的作用包括:①血管扩张,通透性升高,引起渗出;②对炎细胞的趋化作用;③导致组织损伤;④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炎症反应。
一 内毒素和外毒素
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G-菌的细胞壁成份,可来自开放性创面、呼吸道、泌尿道或各种介入管道,近年发现胃肠道是更重要的来源。内毒素的主要作用是激活宿主的炎症反应,LPS与效应细胞的作用,通常需要LPS首先与脂多糖结合蛋白或细菌通透性增加蛋白结合,这些复合物再与细胞膜上的多种受体,包括CD11/18,CD14等相互作用,通过激活细胞内和核内的信号传导系统激活了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产生一系列的炎性介质。如:TNFa、IL-1、IL-6、IL-8、IFNr、PG、白三烯、补体片段C3a、C5a PAF等,从而介导细胞、组织、器官的损伤。但近年还发现内毒素也能直接对许多实质细胞(如内皮细胞)作用,介导炎症反应。
G+菌感染同样也可以诱导SIRS,是通过外毒素起作用的。外毒素被免疫识别后激活免疫炎性细胞,刺激产生大量细胞因子。从而介导SIRS。
二、细胞因子(Cytokine)
细胞因子是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多肽物质,对炎症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主要的包括:
1、 肿瘤坏死因子a(TNFa)
内毒素刺激巨噬细胞产生TNFa, TNFa半衰期仅14~18分钟,在肝脏,皮肤,胃肠道和肾脏等多个器官中降解。
TNFa在介导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其作用包括:①TNF激活单核-巨噬细胞,释放多种炎症介质; ② TNFa促进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ICAM-1、ELAM-1的表达,增加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同时TNFa还能刺激内皮细胞产生PAF、PGI2、PGE2等介质; ③TNFa增强PMN的粘附能力,刺激PMN释放氧自由基和溶酶体酶,诱导PMN活性,介导组织损伤;④TNFa介导机体高代谢高分解。由此可见,TNFa能直接或间接启动全身炎症反应,并通过刺激其他炎症介质产生,放大炎症反应。在SIRS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2、白细胞介素1(IL-1)
在SIRS过程中IL-1的作用:①诱导内皮细胞表达大量的粘附分子,促进PMN、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促使PMN穿越血管壁;②促进内皮细胞的促凝反应;③诱导内皮细胞产生IL-1 、IL-6、 IL-8、PAF等介质,放大炎症反应。
3、白细胞介素6(IL-6)
在SIRS过程中,IL-6主要与TNFa和IL-1协同作用,促进胸腺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PMN的激活和集聚,并且诱导肝脏急性相反应。
4、白细胞介素8(IL-8)
IL-8的主要作用是:①PMN趋化作用。但组织和血浆中IL-8可导致不同的病理表现,如皮下给IL-8则诱导血浆外渗、PMN积聚集,而静脉给IL-8则阻止PMN迁移。②刺激PMN释放超氧化物和溶酶体酶,③IL-8对人嗜碱性白细胞有趋化作用并刺激其释放组织胺。④IL-8对淋巴细胞也有趋化作用,且比PMN的反应敏感10倍。
顶一下
(1)
50%
踩一下
(1)
5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招生方案 | 免费试听 | 报名演示
课件更新 | 网校介绍 | 答疑周刊
网校学员——快速注册通道
卫生资格考试培训

外科主治医师考试视频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