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外科学教学精品课程 第十四章 外科感染(3)

时间:2009-12-01 15:41来源:外科主治医师考试 作者:lengke 点击:
  
第三节 浅部化脓性感染
一、疖
1、病因和病理 疖(furuncle)又称“疔疮”,是指单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偶为表皮葡萄球菌。皮肤不洁,表面擦伤等是常见的诱因。感染一旦发生进展较迅速,可扩展至皮下组织。毛囊周围组织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聚集,随即炎症中央组织坏死,形成局限性脓性物质,中央黄白色的脓头为其特征。脓头多能自行破溃,脓液排出后出现黄白色的脓栓。之后炎症水肿消退,疖愈合。若感染扩散,可引起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甚至痈。
2、临床表现和诊断 局部表现为红肿、痛。炎症开始表现为圆锥形隆起的硬节,触痛。随着炎症的进展化脓后,硬节软化,中央出现黄白色脓栓,触之稍有波动感,脓肿破溃后,脓栓排除,脓腔塌陷,局部消肿愈合。
疖应与以下疾病鉴别:①皮脂腺囊肿并感染也可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但在感染之前多已有圆形或类圆形无痛性肿块;②痤疮并感染 较疖而言病变较小,顶端有点状凝脂;○3痈 红肿病变范围较大,无脓头。
3、预防和治疗 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避免表皮擦伤。发生于颜面部的疖,尤其是鼻、唇及其周围即危险三角区的疖必须正确处理以预防颅内感染的发生,随意挤压和挑刺可使细菌或脓栓进入颅内的海绵窦而引起化脓性海绵窦炎。
疖的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在感染的早期,脓肿尚未形成时可选用热敷或红外线等物理理疗,同时辅以鱼石脂软膏、红药膏等外敷。若脓肿已形成,可采用石炭酸涂脓点或用针头将脓栓剔出再敷以呋喃西林湿纱条,禁忌采用一般的切开法或挤压病变。若局部感染严重并伴有全身症状可给予苯唑西林口服。如合并糖尿病同时予以处理。
二、 痈
1、病因和病理 痈(carbuncle)是指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痈好发于皮肤较厚的项、背部,与皮肤不洁、损伤、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感染先从一个毛囊底部开始,深入皮下深筋膜后迅速向四周扩散,累及多个毛囊。病变深在于深层皮下组织可影响表面皮肤的血运。由于项背部皮肤韧而厚,脓肿自行破溃较慢,感染不易局限(图14-1),可引起较严重的全身反应。
2、临床表现 老年人多见。早期局部皮肤呈片状淡红色炎症浸润区,病变区可见多个突出点或脓点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触之较硬,压痛明显。随后中央皮肤发生组织坏死呈紫褐色改变,部分可自行破溃,痈口呈蜂窝状,溢出脓性分泌物,患者常伴有畏寒发热、恶心呕吐、全身不适、易并发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静脉炎。
根据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需要注意的是要检查患者是否伴有其它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肝硬化等。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指导选择抗生素。
3、预防和治疗 注意清洁卫生和纠正已有的导致机体抵抗力低下的慢性病。治疗上及早给予抗生素,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并重。前者包括全身性应用抗菌药物,可选用苯唑西林或头孢一代抗生素,同时对原有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给予治疗。
痈的局部治疗十分重要。一般在肿胀最明显处作十字或双十字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直达深筋膜。切口长度应超出痈的边缘至正常皮肤,彻底清除皮下的坏死组织,如深筋膜已坏死也应同时切除,然后以生理盐水纱条填塞伤口,外加干纱布包扎。手术操作须轻巧,避免挤压以免感染扩散。术后注意敷料,渗湿需及时更换。待渗出减少后可用呋喃西林湿纱条或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创面较大需植皮加速愈合。
三. 急性蜂窝织炎
1、病因和病理 急性蜂窝织炎(acute cellulitis)是指皮下、筋膜下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感染性炎症。病原菌多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少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因链球菌能产生溶血素、透明质酸酶、链激酶等,对炎症周围组织有侵蚀作用,故病变进展较快,病变不易局限,易引起全身性感染。
2、临床表现 常见患病的部位为手足。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患处肿胀呈暗红色,病变侧的浅表淋巴结常有肿大。病变严重的局部皮肤可出现水疱,皮肤颜色由暗红转为褐色,甚至破溃。急性蜂窝织炎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白细胞记数增加、严重者甚至出现意识障碍。颌下急性蜂窝织炎可迅速波及口底、咽峡,可阻塞气道,造成窒息和吞咽困难,病情危重,宜及早切开减压引流。
3、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多可作出明确诊断,病变较重者应取血和脓液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急性蜂窝织炎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①新生儿皮下坏疽应与硬皮病相鉴别,后者皮肤不红、体温不高;②小儿颌下蜂窝织炎应与急性咽峡炎鉴别,后者主要是口腔内红肿明显;③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应与气性坏疽鉴别,后者多有严重四肢外伤史,病情进展可迅速,细菌培养可帮助鉴别。
4、预防和治疗 应注意平日皮肤的清洁卫生,避免损伤。婴幼儿和老年人因抗感染能力较弱,更需注意生活护理。
全身治疗:一般可先用青霉素或联合用头孢类抗生素及甲硝唑,再根据临床疗效和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适当调整抗生素,同时加强支持治疗。
局部处理:急性蜂窝织炎早期,局部可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或金黄散、玉露散等敷贴,同时辅以红外线,超短波等理疗。一旦脓肿形成,或是局部组织张力过高,则应及时切开引流,减轻炎症扩散和减少组织坏死。
对症处理:对于高热病人可给予物理降温。呼吸急促时应给氧或辅助通气。不能正常进食的病人应输液维持体液平衡和提供足够的能量。颌下急性蜂窝织炎要注意维持气道的通畅。
四、丹毒
1、病因和病理 丹毒(erysipelas)是皮肤的网状淋巴管炎,致病菌为乙型溶血型链球菌。病变好发于下肢皮肤和面部。病前多先有皮肤、粘膜的病损,致病菌入侵病损处的皮肤粘膜后,炎症沿皮内扩散,并引起局部相应的淋巴结炎症,肿大。但病变很少扩散至真皮层下,一般不化脓,很少有组织坏死。
2、临床表现和诊断 起病开始就有轻微的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局部的皮肤发红、呈斑块状,境界不清,压之可褪色,病变扩展快者皮肤可出现水疱,局部灼痛明显。病变消散后,中央红色可消退,脱屑成棕黄色。患侧近侧淋巴结常肿大且有压痛,严重者可出现脓毒症。丹毒反复发作可阻塞皮内网状淋巴管,引起皮内淋巴淤滞,导致皮肤增厚和肢体淋巴水肿。
根据患者先前的皮肤、粘膜病损加之典型的临床表现易于诊断,实验室检查后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增高等一般性感染表现。
3、预防和治疗 避免皮肤、粘膜破损。一旦确诊丹毒,局部可用50%硫酸镁湿液热敷,下肢丹毒应抬高患肢以减轻水肿。全身应注射青霉素或口服抗生素治疗。对伴有足癣的下肢丹毒,应同时进行治疗足癣。
五、浅部急性淋巴管炎
1、病因和病理 急性淋巴管炎(acute lymphangitis)由致病菌从病损的皮肤或其它感染灶蔓延至邻近淋巴管所致。多见于颈部、腋窝或腹股沟。常见的致病菌为乙型溶血型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主要病理变化为淋巴管壁和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增生,管腔内充满细菌、凝固的淋巴液和脱落的内皮细胞。
2、临床表现 皮下淋巴管分浅、深两层。发生于浅层的急性淋巴管炎可在表皮上出现红色的线条,可有多条,深层的急性淋巴管炎则不明显。但两者都有条形触痛区,都有所属淋巴结的肿大疼痛,严重者有畏寒发热,头痛不适、食欲不振和白细胞增多等。
3、治疗 治疗包括对原发病灶的处理和对症治疗。若发现皮肤有红线条时,可用呋喃西林等湿敷或皮下局部給药治疗,同时全身应用抗感染药物。
六、浅部急性淋巴结炎
1、病因和病理 急性淋巴结炎(acute lymphadenitis)的病因同急性淋巴管炎,多继发于其它化脓性感染病灶,由致病菌经淋巴管侵入淋巴结所致,呈典型的急性炎症改变,局部红、肿痛明显,若细胞组织崩解较多,可集聚形成脓肿。
2、临床表现和诊断 本病早期为淋巴结肿大,疼痛和压痛,可推动。后期多个淋巴结粘连融合,不易推动。局部皮肤红肿,压痛明显,常有畏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3、治疗 急性淋巴结炎未形成脓肿之前应处理原发感染病灶,淋巴结炎可暂时不予处理。部分淋巴结炎可自行消退。若脓肿形成,则必须切开引流,同时全身使用抗生素治疗。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招生方案 | 免费试听 | 报名演示
课件更新 | 网校介绍 | 答疑周刊
网校学员——快速注册通道
卫生资格考试培训

外科主治医师考试视频课程

--------------------------------